close

組員:羅雪荔 王霄晗 楊妍檸 劉安亞 戴穎銘

地點:雲林布袋戲館

1:舞台設計的主要工作?

一個完整的舞台設計包含了舞台,服裝,燈光,技術,音效,支架等工作,如何與導演合作,一同建構空間美學,透過舞台詮釋意象,就是舞台設計師的工作。

2:為什麼會想從事這個工作?

最鼎盛的時期,全村的布袋戲擔有好幾十副,农闲时节这些家族里的男女老少都挑着担子外出卖艺,表演布袋戏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那时候班子里的人一起支架子,牵起红布棚,再手忙脚乱地挂上木偶,摆出锣鼓和唢呐。热闹得不得了。现在的传统表演者有的鲜有徒弟,到了一个地方,隔得较远的观众看不清楚,赶上节日期间,烟花还会淹没演出的声音,传统的布袋戏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先进的布袋戏有很大进步与发展,像是布偶的制作更加精美,符合现代的审美,也有一出出新戏,电视里也会放。一方面保护传统文化,一方面看着它发扬光大,这是我的责任,我也很欣慰,高兴,能成为过去和未来中间的一员,将布袋戏传递下去。

3:搭設舞台所遇到的困難?

前期僅用扁擔,布廉架起簡易戲臺,在風雨天無法進行表演,並且會遇上扁擔經久而風化無法支撐。早期的四角棚需要多人配合完成搭架的工作,有時配合不好還會造成演戲時舞臺的傾斜。後期的布袋戲做工精緻,需要木匠師傅花費長時間來製作雕刻,十分不易。


4:布袋戲舞台有甚麼比較特別的要求?

戲台一方面作為區隔前後台以及觀眾與演出者之間的功能,一方面提供演出所需要的戲劇布景。戲台為戲偶活動的舞台,其四面之中,三面皆空,大廳中有一層交關屏,用來遮掩演藝人之用,早期的四角棚的裝飾及雕刻都較為簡單,但後期逐漸發展得更為複雜精緻,配合木雕技術以及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來製作戲台。隨著布袋戲的發展出現了一種看板式的彩繪戲棚,這類戲台的裝飾圖案全數以平面彩繪的方式製作。

5:布袋戲舞台的工法及樣式

彩樓式戲台本身即為雕刻的藝術品,雖然能吸引觀眾,但造價昂貴且搬運不易,並非所有戲班皆能夠負擔得起,因此在1930年代後,出現了一種看板式的彩繪戲棚。這類戲台的裝飾圖案全數以平面彩繪的方式製作,其造價便宜也易於搬運,而其舞台效果並不亞於傳統戲台。 至今,一般為應付神明生日而價格較低的演出,為了行走、搭設、佈置上的方便,通常都以布袋戲的流動舞台─布袋戲車作為舞台,其使用的也是看板式彩繪戲台,而將戲台直接搭設在車上的做法,也減少了請人搭設舞台的麻煩。與戶外戲台不同的是,現今電視布袋戲的舞台大多是模擬實物為主,以攝影、剪接、燈光、音效、配樂、舞台布置等道具和特殊手法來進行,以期能夠達到寫實的效果。



6:甚麼是彩樓?

彩樓是由上蓋、底座、屏柱三部分組成上蓋(屋頂):以龍柱、花窗架支撐龍柱:共四枝,支撐戲台;演出時可當作柱子或樹等花窗(三光窗):表示屋頂、高樓 、懸崖→發展出「跳窗」的演技 

交關屏(加官屏):兩片鏤雕的木板,讓演師躲在後面演出彩樓的細部結構。小面簾:由左至右分別是 由左至右分別是「出將」、「團名」、 「入將」,是戲偶演出時的三個出入口下蓬:走馬板,戲偶演出時的地板屏(戲碼牌):中間的小黑板可書寫當天的演出劇名漆金戲台:在布袋戲的全盛時期,各著名戲團不但講究戲台的雕刻,且為求華麗而漆得金碧輝煌

7:近代布袋戲的發展與轉變

傳統布袋戲可分為三種:南管 潮調 跟白字,其中以地方傳統母語演出的白字在台灣流傳最廣,而到了十九世紀末,節奏緊湊的北管布袋戲開始盛行,其特點為相對古典布袋戲,武戲分量較多,而曲調也較激昂 到了日治時期,雖傳統布袋戲 受到打壓,但有日著日本色彩的人形劇中使用的電唱機後場與立體布景卻保留到了現在 光復後,廣播布袋戲與電視布袋戲開始盛行,雖然使布袋戲的流傳變得更廣,但也造成了傳統戲臺與技術人員的沒落,近代的發展主軸,在於維護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從中發揚出更細緻,更符合現代人胃口的戲曲

8會不會擔心現代年輕人不再接觸布袋戲產業?

其實還好,印為現在布袋戲已經從傳統搭戲台漸漸轉變至電視演出,例如:霹靂布袋戲。而且布袋戲現在也漸漸有在國際上打出知名度。許多人都會慕名來參觀。




心得:

布袋戲對於我們這個世代,大多已是兒時的回憶了,這次的參訪,不僅讓我們有有種穿越時光隧道回到童年的感覺,更令人讚嘆於現代戲偶戲台精緻的造型與做工,讓人再次肯定了布袋戲的演出與保存,絕對是一項值得現在的我們不遺餘力地去維護與發揚的傳統文化,藉著這個機會,也讓這份只模糊地存在於我們記憶中的美好,更加的清晰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104332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