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只於作業用途,不流作商業用途 -

1. 思想者(法語:Le Penseur;英語:The Thinker),又稱沉思者

 

基本介紹

最早是奧古斯特·羅丹安置在群雕「地獄之門」橫楣上一座銅雕

後來羅丹及其學生用大理石和石膏重塑了該雕像,成為了羅丹著名作品之一。

雕像人物俯首而坐,右肘支在左膝上,右手手背頂著著下巴和嘴唇,目光下視,陷入深思。

目前至少存有28座

雕像最初的名字為「詩人」(The Poet)

是羅丹受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Paris)之託為其門飾所設計的群雕的一部分

其主題靈感來源於詩人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羅丹給該群雕命名為「地獄之門」( The Gates of Hell)

取意「從我這裏走進苦惱之城,從我這裏走進罪惡之淵,你們走進來的,把一切的希望拋在後面。」

該群雕共塑造186個痛苦群體,每一座雕像都分別代表該史詩中的一個人物形象

分別表現出人物的情慾、恐懼、痛苦、理想、希望、幻滅和死亡等感情。

後來其中的幾個雕像分別獨立出來,包括了《沉思者》、《三個幽靈》、《接吻》等。

作為獨立出來的《沉思者》雕像最初所要描述的是偉大詩人但丁在地獄之門前構思詩句。

數值比例

作品沉思者採用了現實主義手法來表達了人文主義精神。

雕像人物俯首而坐,把右肘放在左膝上,手托着下巴和嘴唇,

目光下視,表情痛苦地陷入深思、冥想之中。

幾何構圖

羅丹用此形象來象徵詩人但丁,也象徵羅丹自己,甚至全人類,

該雕像表達了但丁對地獄中的種種罪惡以及目前眼下的人間悲劇進行思考,

在對人類表示同情與愛惜的同時,內心也隱藏着苦悶以及強烈的思想矛盾。

而前額與眉弓突出但雙目下凹以致出現黑影、加上壓彎的肋骨和緊張的肌肉、

緊收的小腿肌腱以及痙攣彎曲的腳趾則體現出人物內心的極度壓抑和隱藏的痛苦。

時間序列

對於為何人物形象以裸體出現,概因羅丹想以米開朗基羅英雄式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智慧與詩意,

他解析道:「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最具有豐富意義的。」




 

2. 法貝熱彩蛋



法貝熱彩蛋是指俄國著名珠寶首飾工匠彼得·卡爾·法貝熱所製作的類似蛋的作品,他與助手在1885年至1917年間總共為沙皇與私人收藏家製作了69顆。其中有54顆是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與尼古拉二世所作,52顆則為復活節蛋,不過最後只有50顆交付給沙皇。7顆法貝熱彩蛋是為了莫斯科的克爾奇家族所製作的。這些蛋雕是由珍貴的金屬或是堅硬的石頭混合琺瑯與寶石來裝飾。「法貝熱彩蛋」後來也成為奢侈品的代名詞,並且被認為是珠寶藝術的經典之作。

數值比例:

以蛋型的完美比例做整體造型,並以三分之二作為分割。

 幾何系列:

 蛋型左右對稱,以蛋為軸心。

 幾何構圖:

 猶如雞蛋一樣,截取自大自然完美的比例分割

時間系列:

在彩蛋中,放入珍藏的照片或是珍藏的傳家寶物。

文化符碼:

法貝熱與金匠於1885年設計並完成了第一個作品。它是受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委託,因為他想要在復活節給妻子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一個驚喜。從外面看起來,法貝熱彩蛋只是一個使用白琺瑯與金所做成的蛋雕。但是內部其實非常華麗,有小型的王冠與紅寶石懸掛在內側,讓人聯想起俄羅斯套娃。

瑪麗亞皇后對於亞歷山大三世所贈送的蛋雕非常高興,所以沙皇指定法貝熱為「皇宮供應商」,並且委託他每年都要製作一顆獨特且令人驚奇的復活節蛋。他的兒子尼古拉二世延續這項傳統,每年春天都贈送一顆蛋雕給妻子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與他後來守寡的母親。

 

3. 聖索菲亞大教堂(希臘語:Ἁγία Σοφία;拉丁語: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語:Ayasofya



位置 土耳其伊斯坦堡(舊稱君士坦丁堡)

設計者 米利都的伊西多爾 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

類型

東正教教堂(537–1204)

羅馬天主教教堂(1204–1261)

東正教教堂(1261–1453)

帝國清真寺(1453–1931)

博物館(1935年至今)

材料

方石、磚

動工日期

公元532年

完工日期

公元547年

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其拉丁語名稱則為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穌。大教堂稱為「聖索菲亞」(Ἁγία Σοφία),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聖三中的聖言。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保祿(保羅)對基督的描繪,格前1:24 「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聖智(Σοφία)」。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還將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1935年2月1日,這座建築重新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

數值比例

在教堂的東端和西端,拱形缺口由半圓頂伸展,形成了半圓座談間。這種圓頂層次創造了在主圓頂下的廣闊橢圓空間,這在近古時代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如此,圓頂的重量依然造成問題,因此在奧斯曼帝國時代,建築師米馬爾·希南在建築的外部修建了扶壁用以加固。

幾何構圖

在正式進入聖索菲亞大教堂之前,可以在西面的庭院內看見之前第二座教堂的殘骸。進入大門之後首先看到的是寬為5.75米的外廳,外廳的裝飾頗為簡單。在外廳的東面即為內廳,它們之間有五扇包裹著青銅的橡木大門可供通行。兩者的屋頂都以九道券拱相支撐,以大理石鋪設地面。內廳的寬度為9.55米,同時也比外廳高出不少。通過內廳北側的坡道,遊客還可通往位於二層的迴廊。內廳南側的一道邊門現在被用作博物館的一個出口,當初卻是宗教儀式時專供帝王使用的。

時間序列

上層迴廊被設置成馬蹄形,環繞著教堂正廳,迄至後殿終止。上層迴廊一般是供皇后及其宮廷人員使用的,那裡保存著多幅鑲嵌壁畫。保存得最好的鑲嵌畫位於上層 迴廊的南部,這些珍貴的鑲嵌畫吸引著眾多遊人前來參觀。相比之下上層樓座的裝飾比較簡單,其天花板只是粉刷成黃色的基礎之上勾勒了一些簡單的花紋。上層迴廊的中央,位於帝國大門正上方的位置是皇后包廂。皇后及其宮廷人員可在這裡觀看在下方舉行的儀式。一顆球形、綠色的石頭標明了皇后的坐駕。 帝國大門及大理石門 沿著迴廊繼續往南走則可看到大理石門,這是專供供教會會議的參與者進出會議廳使用的大門。


 

- 只於作業用途,不流作商業用途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104332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